|
|
“我一直要求自己有一颗匠人之心” |
--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嵇晓燕 |
加入时间:2020-12-28 来源:中国环境报 |
|
|
“我是一个每天都在和数据打交道的人。我和团队每天面对数百万计的监测数据,从数据审核、数据融合,到水质分析、水质评价,再到报告编制,完成这样的一道道工序,就好像一个匠人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我们也形成了最后的信息产品。因此,我一直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有一颗匠人之心。”今年39岁的嵇晓燕已经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首席科学家团队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向的专家。
嵇晓燕说的“数百万计”的数据一点都没有夸张。为了完成每月例行的环境质量会商报告、新闻通稿、地表水环境质量月报等20多种报告的编制,月末月初都是尤其需要“连轴转”的时候。每月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在被运维人员实时审核、各省分别审核的基础上,月底还要经过一次集中的专家审核。紧接着,750万条自动监测数据和16万条手工监测数据,必须在每月1日-2日两天内完成融合,这样才能在3日形成材料,赶上4日“雷打不动”的水环境质量会商。这样的“轮回”不曾有一个月空缺,嵇晓燕更是要全程参与。
同样受到社会关注的,是定期公布的全国城市水质“红黑榜”,也就是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由于排名结果牵涉面广、影响大,各相关地市格外关注,排名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数千个国考断面的责任城市归属需要一个个明确;另一方面,科学、公正的排名方法也需要详细研究。
“为此,我们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时就开始酝酿,研究国内外各种方法、开展实地调研、详细核实国控网2767个断面的基础信息和断面城市归属,整理了7000多个省、市控断面的基础信息和监测数据,采用了多种方法反复测算。一个方案不行再重来,很多时候都是从头推翻,十几稿后才形成定稿。”
生态环境部于2019年开始公布每季度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结果,2020年开始每月公布排名结果,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有力促进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2020年1月-10月相关数据显示,全国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实测1937个),地表水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1.8%,同比上升6.4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0.8%,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身边的水干净不干净?我们喝的水水质达标不达标?“谁也不希望生活的城市里面有黑臭水体,谁都喜欢到山清水秀的环境,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嵇晓燕说,“我们每个月编制、公布的这些质量报告,就是想让公众真实地了解自己身边的水环境质量。”
嵇晓燕已经在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岗位上深耕12年,先后获得生态环境部“三八红旗手”、“最美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原环境保护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先锋岗标兵”、“国家环境监测技术骨干”,以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优秀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先锋岗”、先进个人、优秀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能学以致用,让水环境专业科班出身的她觉得“很幸运”。随着“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管理理念的提出,水生态系统评价体系的建立成为下一步的主攻方向。“这里边包含的不仅是二十几项或者一百零几项理化指标,更是整个河流或湖泊水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究竟需要筛选哪些有可比性、可监测、可分析的指标,是需要继续研究和攻克的一个难题。“我希望能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再尽一份绵薄之力。”嵇晓燕说。
|
(责任编辑:奋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