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节约文化 > 书刊/杂志
请客不收礼的新民俗能不能实现
加入时间:2022-10-23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何书


请客不收礼 新习换旧俗


《请客不收礼》  郑姝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婚丧嫁娶、升学、过寿、小孩满月等等礼尚往来的活动,在物质充盈的今天,都需要用钱来应对,活动多了,都会成为“感情债”。能不能移风易俗,实现请客不收礼的新民俗?广东省社科院的郑姝莉女士的学术著作《请客不收礼——一个村落的仪式性礼物交换与互惠变迁》提供了一个对厘清问题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视角。

  郑姝莉做田野调查的地方是自己的家乡——被匿名化了的西省西县西村。西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局部出现请客不收礼,2011年全县基本实现了请客不收礼的新民俗,从而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针对这个现象,郑姝莉凭借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田野调查,从人类行为中的互惠关系特别是礼物交换理论入手,综合考量时代变化、市场发展、社会人员流动、乡间声望、政府的引导和约束、个人情感表达以及人际关系经营等多个角度,分析了集体化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及至新时代的“请客”“收礼”的关系,让读者可以从西村一隅管窥绵延几千年的“请客收礼”文化变化。

  送礼、收礼的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礼的背后是人情社会,“来而不往非礼也”“花花轿子人抬人”道出了人情往来的重要性,也点出了改变的难度。移风易俗,不光要治标,更要探究源流治本。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到传统社会的特点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之伦理只看见此一人与彼一人之相互关系,而忽视社会与个人相互间的关系……不把重点固定放在任何一方,而从乎其关系,彼此相交换;其重点实在放在关系上了。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非唯巩固了关系,而且轻重得其均衡不落一偏。”对照一下,《礼记》那句“礼也者,报也”也就好理解了,也就是孔颖达解释的:“受人礼事,必当报之也。”这样的社会,人情成为维持人际关系的基础,限制了人和物的流动,排斥纯粹的经济活动,整个社会到了顶端就是庙堂提倡道德,江湖推崇义气。金耀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国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千丝万缕,不要说是真正的亲属、同乡,就是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只要一旦攀上关系,就成为准亲属的关系,一切称呼都换成亲属性的称呼,真正变成‘自家人’,真正变成‘四海之内皆兄弟’了。”

  不改变社会运转机制,培育成熟的商业社会,根本上是难以破解收礼问题的。《请客不收礼》揭示的也就是这么一个轨迹。西县西村在集体化时期,虽然严令禁止,但请客送礼的风气并未根绝,村民们仍然有各种方式请客收礼,正式制度和民间行为成了两张皮。究其根源,郑姝莉认为“它可以通过关系延续型互惠获取工具性资源,更是因为宴请互惠本身具有资助性,是一种资助型互惠。邻里是主要的日常资助、帮助关系圈。”也就是需要保持请客的礼仪来获取资助、维持关系。不过,当时物资短缺,也催生了一些啼笑皆非的宴请仪式,比如两斤猪肉备一桌菜,吃菜时客人每次只能夹三次菜,一个菜吃完才能再上下一个菜。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发展,政府不再强制禁止请客送礼。民间的请客送礼风气重新活跃起来,比如基于生产互助需要和规避社会风险需要的请客多了起来,前者是农业生产需要补充劳动力,后者是进行商业活动需要疏通社会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礼品也在逐步货币化,在2000年以后,这种现象愈发明显,请客送礼成了单一的现金循环流动过程。直接说明了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增加,生活水平上升后,人情往来中的劳动力资助、改善生活的需求逐步被边缘化,具备了“请客不收礼”的社会土壤。

  民俗的发展变化离不开时代。前文提及的西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倡移风易俗,到2011年左右建立请客不收礼的新民俗,也就是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请客不收礼》书中也提供了大量生活事例来揭秘这一过程,如改革开放以后新出现的“升学宴”。西村从古至今都重视教育,族内也对读书有成的人有各种奖励措施,但是村里从未出现过一个举人。直到1961年才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当时还按照1942年制定的奖励措施,奖给了这家人100石田(这是当地的叫法,100石田可以理解为能产100石粮食的田。按照当时的算法,大约相当于20亩地)。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的发展迅速,高等教育普及,西村的大学生、研究生数量增多,兴起了升学宴。

  郑姝莉注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升学宴中就有不收礼的现象存在,根据她的观察,不收礼的原因一是表达高兴的心情,一是“闲人”的抬高,最终都是为了获取声望。“闲人”指的是那些爱说闲话、喜欢八卦的邻里朋友。根据作者的还原,村民邓华的儿子在备考以及考上一本大学后,便有“闲人”不断打探其子学习成绩、考的哪个学校、是否需要摆酒庆贺。一推二就,邓华也就摆了升学宴。因为不用送礼,这些人赴宴之余还要评价酒席是否“厚实”。这些闲人也非外人,都是邓华同宗族的“自家人”或者工作生活中有往来的朋友。这一点也说明了,人情成为中国人负担的一个来源,就是邻里关系在失去了互助性以后,就会成为一个压力的来源。

  从这一点,也能看到传统乡村文化慢慢瓦解的过程,“在以往的封闭性村落中,邻居是具有道义性与干涉性的,他既干涉他人隐私,又会在他人日常生活中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在开放的流动性村落中,邻里既无道义性,也不干涉他人隐私。但是在半熟悉半竞争的村落中,邻居成了只干涉他人隐私,对他人进行评价,而在日常生活中较少向他人伸出援手的人。”

  按照《请客不收礼》的研究,西县的“移风易俗”是成功的,但是中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地域文化多样,要在全国范围内都能达到请客不收礼的理想境界,估计还需要假以时日。

(责任编辑:春风)
 
 
  书法/画作 节约大舞台  
 
  书刊/杂志 诗词/歌赋  
 
会展推荐 网上展馆
国内首个“碳中和”主题博览会即将
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将办
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即将在津举行
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闭幕
第四届固危废峰会暨污泥油泥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
2023第二十届东北(沈阳)建筑节能、墙体材料及设备展览会
广州生物质300-80
第22届长春暖通展
 
 
 
 
Copyright 2005 ©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注册商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宣部表彰全国节约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