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9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诞生,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艰苦谈判,再到2015年的《巴黎协定》的艰难通过,这一系列、长周期的跨越国界的通力合作,标志着人类向低碳世界的全面转型。中国政府亦明确做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并在2021年10月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碳达峰”与“碳中和”带来的低碳化革命,“碳”论风生,“碳”为观止。然而,为什么要低碳化革命,又关涉到哪些主体,其突破之路在哪里,企业主体该如何推进等问题依然有待进一步探究与争鸣。在孟宪忠教授的带领下,上海百年咨询团队就相关的问题形成系列研究与思考,以一得之见,供方家指正。
1、气候危机,碳排放的指数变化效应
2021年,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碳”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与此相关的,如碳达峰、碳中和、3060、CO2、碳税、气候危机、巴黎协议、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碳经济、碳排放、碳交易、碳库、碳锁定、碳汇、碳预算、碳捕集、固碳、隐含碳、限电限排、严控“两高”、能耗“双控”……不一而足。

2021年,随着国内一些地区的能耗总量与强度的超标,双高双控加码,限排限电时有发生,人们着实感受到了低碳的发展要求与硬性约束。
为什么突然之间低碳化发展就显得如此重要与迫切?
按照《能量与文明》作者瓦茨拉夫·斯米尔的观点,人类所完成的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获取能量的能力与获取能量的方式,能量是贯穿宇宙运行、文明演进、社会建构、产业创新的通行货币。
从能量的角度,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信息化社会,就是我们能源方式从薪柴为主到石化能源为主再到清洁能源为主的变迁史。农业社会的时候,我们用的是薪柴为主的植物能源;在工业社会,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的发明,促进了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应用。石化能源促进了人类社会飞速发展,但也恰恰是由于我们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和依赖,造成了严重的气候破坏和环境污染。
这一切长期累积下的奇点时刻或许正在加速来临——
就像《流浪地球》里所说的,“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2021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各大洲几乎无一幸免。百年难遇的严寒或暴雨、赤道地区的天空飘起雪花、北极千年不遇的高温,人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见证历史……
2021年初美国得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雪袭击;
2021年春,我国西南地区、华南及台湾等地严重干旱;
6月,北美极端高温达到47.9度,致加拿大230人死亡;
7月的河南,10月的山西先后遭遇特大暴雨袭击;
8月,格陵兰岛常年多雪的山顶上下了“初雨”;
9月,非洲喀麦隆罕见地出现了降雪,气候的诡异超乎你想象;
9月,“艾达”台风席卷美国8个州;
夏秋,欧洲遭遇极端强降水,德国、英国、意大利深受其害;
12月,三十场龙卷风横扫美国6个州……
气候危机如多米诺骨牌,如层层叠,正在一步步倒塌。

于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紧急呼吁:“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这个世纪可能是人类最后一个世纪。Ifwedon’tactnow,thiscenturymaybeoneofhumanity’slast.”
欧盟主席冯德莱恩也说,应对气候变迁已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责任。“欧盟制订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50年成为第一个碳中和的大陆,并承诺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绿色的世界。”
企业家也在呐喊,比尔·盖茨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写道:“若不立即行动,到21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可能像新冠肺炎一样致命,2100年气候变化的致命性可能达到新冠肺炎的5倍。”
学者们更是提出了严肃的论据——
诺贝尔物理学奖2021年首次颁发给两位气象学家,其中的真锅淑郎60年代开始研究地球大气运动,寻找二氧化碳与地球地表温度的联系,成功预测CO2浓度增加,气温上涨2.3度(巴黎协定使用数据)。另一位获奖者克劳斯·哈塞尔曼,在真锅淑郎的研究基础之上,"创造了一个将天气和气候联系起来的模型”并开发了寻找气候变化人类影响因素的办法,但他却说“我宁愿没获诺奖也不希望全球暖化。IwouldratherhavenoglobalwarmingandNoblePrize。”

世界正在前所未有的重视碳排放及气候问题,究竟何以至此?
变化常在,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技术发展常有三种变化方式:线性变化、周期性变化、指数型变化。
线性变化,相对来说是一种有方向性的、缓慢的以及可以预测的变化。如年龄一年长一岁,树木一年生一轮,技术级别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经验曲线不断提高,工资、物价的渐进性爬升……
周期性变化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大多是一个闭环,终点可以回复到起点,周期的环节和环节的特点是重复、可预期的。如日出日落、月缺月圆、四季轮回、昼夜交替、动物迁徙、利率波动、经济周期等。
自人类诞生到19世纪工业化普及前,地球的碳排放是线性的、缓慢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收支”大体上是平衡的,气候变化有低度的冷热周期循环,但对人类的生存没造成严重危害。也正是因为工业化之前的长时间线性变化、冷热循环养成并强化了我们的线性思维与周期思维,错以为当前的气候不过是慢慢变化、周期变化,甚至可以回复到以往。
而现实却是:今天的气候变化及其危害却是一种指数变化,指数变化的特点是一开始变化很小,在不知不觉中演进,反复自我强化,最终产生我们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颠覆性的改变游戏规则。比如,不论是问一个孩子还是成人,是愿意获得当下的100万美金还是愿意获得今天1美金然后累计翻翻一个月的数额。大多数人很难抵住当下100万的诱惑,而忽视了2^29是一个天文数字。
研究表明,近80万年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240ppm左右,然而,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计算的270年间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超过400ppm,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很早就提出气候临界点(climatetippingpoint)的概念,即气候系统从稳定状态到另一种稳定状态之间的关键门槛。一旦临界点被激活,系统将无法回至原来的稳定状态,一旦全部“气候临界点”被激活,地球系统可能将重新洗牌。
气候科学家们已经识别出了15个影响地球系统平衡的临界点:北极海冰、格陵兰冰盖、南极西部冰盖、西伯利亚冻土层……不幸的是,由于全球变暖,它们之中的9个已经被唤醒。

这不是危言耸听。
最大的变化是变化方式的变化,最隐性的变化也是变化方式的变化。工业时代以来的碳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不再是缓慢的线性变化,也不再是可以往复的周期性变化,而是后果极为严重的指数型变化。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再继续肆无忌惮的使用化石能源,将极大的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正如BCG研究表明:“如果不加以积极干预,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5℃,粮食将减产50%,75%的物种将面临灭绝。”
这一切,表面是气候危机,背后是低碳化革命的要求,是人类发展方式和文明方式的问题,也是人类能否继续生存的问题。
这就是碳排放的指数变化给我们带来的不可回避的威胁与挑战。
2、气候危机,不仅是ThereandThen,也是HereandNow。
对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们过去常常用负外部性、公地悲剧来解释。

我们常常说,不能只图自己发展而污染地球环境,不能只图当代富裕而损害子孙未来利益。这种说法也许在过去是对的,但时至今日,这种说法却有很大的偏颇乃至误导。让人们误以为排放只是对他人有害、对后代有害,对自己、对当代损害不大。
然而,在全球村、互联网和蝴蝶效应之下,世界的物质交换、信息交流已然一体联动,荣损与共,再也不是你排放了二氧化碳、你污染了环境只是损害了别人,与自己无关,只是损害未来,不关涉现在。今天排放二氧化碳、污染环境绝不仅仅是负外部性,而是损人损己的双重负效应,不仅仅是公地悲剧,也是自家悲剧。
2020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已经警醒我们——国家与区域、行业与企业、甚至每个家庭与个体的碳排放,已经不仅仅影响到未来的子孙后代和地球的其它区域,而是负效应的现地报、现世报了,我们已然深陷其中,我们正在身受其害。
这就是典型的内外双重负效应。
从空间上看,气候危机不仅危害他人,而是祸在身边;从时间上看,气候危机不仅影响子孙后代,而是祸在当前。换言之,悲剧不仅是彼时彼地(ThereandThen)而是此时此地(HereandNow),我们的认识也必须从ThereandThen转到HereandNow。
3、双重革命之路:同时推进数字化革命与低碳化革命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信息是交流的媒介,能量则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动力。可以说,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进步,本质上就是数字化革命和低碳化革命共同推动的结果。
从信息的角度,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信息化社会,就是我们交往方式从口语为主到文字为主再到数据为主的变迁史。数字跟文字和口语比起来,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你可以即时的了解全世界的信息,你可以把这些信息永远地留存下去。数字的交换,不仅仅是人跟人,还有机器和机器、人和机器的交换。工业化时期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拥有多少马力,今天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我们拥有多大算力、有多强算法,人均拥有多少芯片。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发展,数字化革命与低碳化革命一个都不能少,而且应该融合互促,协调统一。
如果说数字化革命关乎人类发展,那么低碳化革命则关乎人类生存。
数字化与低碳化双重革命必将引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变革。
数字化创新是实现低碳化革命的重要推动力,数字化与低碳化的融合才能共同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碳中和是环境保护,又不仅仅是环境保护,而是事关人类从高碳社会向低碳社会的全面转变,事关人类实现高阶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或许,这些年对数字化革命的分析、探讨、宣传、推广更多一些,但低碳化革命的认知和践行依然任重道远。
Web2.0概念提出者蒂姆·奥莱利(TimO'Reilly)说过,要理解未来就需要我们摒弃关于现在的思维模式,放弃那些看起来顺理成章甚至习以为常的思想观念。
全球的气候危机,中国的3060战略,双重革命的现实,都意味着我们未来发展的底层逻辑和深层动力已然嬗变与重塑,我们不能做井底里的青蛙,也不能做温水中的青蛙,因为没有意识到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