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别把“餐饮浪费”当成“热情好客” |
加入时间:2021-01-1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郭元鹏 |
|
|
据《人民日报》读者版报道: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农业服务中心农艺师胡世珍,在农村、在基层工作30多年了,深知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他向《人民日报》反映说:一次,我带队调研。对方很好客,在单位食堂安排的菜品、水果等很丰盛,我善意提醒接待人员:“我们可能吃不了那么多,如果浪费就太可惜了。”他建议,单位食堂应该是“廉政食堂”,在菜品数量上和种类上要尽量节约。
农艺师胡世珍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去村里指导技术或者与周边县区同志交流工作。有些地方为了表达热情,往往准备很多菜,常有吃不完造成餐饮浪费的现象发生。为此,这位农艺师每次都提醒“招待单位”:数量不要多,食材不要贵,家常小菜能吃饱就可以了。他还建议要将“大馒头”变成“小馒头”,让单位食堂真正成为“廉政食堂”,既避免浪费,又节约成本。
拒绝餐饮浪费,要从基层做起。公务接待是“厉行节约”不容忽视的环节,我们理应要探索建立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遏制基层公务接待中的餐饮浪费现象。
无独有偶,2020年12月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读者版,还刊发了另外一篇同样反映基层单位食堂“浪费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读者白玉说:近日因工作到某机关单位食堂吃饭,其中有一个窗口却几乎没什么人。我走到窗口前一看,一个大锅里煮着半锅荤菜,上面漂着一层厚厚的油水,看起来就很油腻。油水大、口味重是一些地方机关食堂存在的普遍现象。
“油水太大”“太过热情”,是一些基层单位食堂的“通病”。尤其是在招待考察人员,调研人员,检查人员的时候,不管是上级的部门还是同级的部门,不管是本地的领导还是外地的领导,基层单位食堂往往用“菜品数量”“荤菜数量”来表达自己的“热情好客”。
应该说,单位与单位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也确实需要“热情好客”,尽“地主之谊”是需要的,也是所允许的。可是不能把“餐饮浪费”等同于“热情好客”,这种“热情好客”的方式是不对的。如今在单位食堂招待客人成为了日常,随着禁酒令的深度实施,“餐桌上无酒”已经成为常态,这是个好事情,告别“无酒不成席”的习惯,反映出的是公务接待的秩序回归。但是,不能“无酒”了,菜品还是那么丰盛,以至于丰盛到连“被招待的人员”都不好意思动筷子了。
公务招待出现的基层单位食堂“油水太大”现象值得关注,多些平常的家常小菜,少些“吃不完的饭菜”理应让基层单位的食堂带个好头。即便完全实现了“四菜一汤”的招待标准,也要防止不必要的浪费。吃饱就好,卫生就好,才是公务招待该有的标准。
公务招待,别因“热情好客”而“油水太大”。要告别“朋友来了有好菜”!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