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头:文化与美景相“融” |
加入时间:2024-12-27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李俊伟 张志磊 刘鸽 |
|
|
|
|
无论是冬日的冰山雪岭,还是夏日的绿草如茵,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这座草原钢城都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生态画卷。众多游人称赞“黄河之滨真美,包头真美”。
“近年来,包头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包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文彬说。
筑巢引凤植“沃土”,共筑生机盎然城
今年秋天,包头南海湿地公园首次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红嘴鸥,它们从西伯利亚长途跋涉而来,将这里选为旅途中的一处歇脚点。
“包头市构建‘保护区+公园+重要湿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管理机制,建成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这片湿地不仅是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鸟类的‘天堂’,更成为市民亲近自然、感受生态之美的绝佳去处。”包头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科科长曹鑫罡介绍。
近年来,包头市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等重点任务,与美丽包头建设一体推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实施大青山南坡绿化提质增效三年行动10万亩,让大青山南坡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同时,积极实施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治理面积达到38万亩,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包头市入选“自然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推广引领上,包头市针对不同区域,探索出“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等多种“两山”转化路径,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腾格淖尔湿地,曾经干涸了30多年,如今在精心呵护下,重现碧波荡漾的魅力景色。15205公顷的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圆满完成,腾格淖尔湖的蓄水量恢复到1亿立方米,水位上涨到历史最高。这不仅是包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更是包头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有力见证。
打好蓝天保卫战,赢得天清气朗
作为一座传统重工业城市,包头市曾一度面临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从2014年至今,包头市的优良天数比例实现了从50%左右的低谷,到稳定提升至80%以上的跨越。特别是PM2.5浓度,从2014年的55微克,到如今的28微克,降幅近50%。
冲破云雾,换得天清气朗。包头市坚持“有解思维”,增强“敢解”的勇气,提升“善解”的能力,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近3年来,包头市投入超过百亿元资金,实施了100多项大气治理工程,治理点源近6000个。同时,积极构建清洁取暖格局,取缔城市建成区所有燃煤锅炉,利用3年时间实施清洁取暖改造,有效改善了城区环境空气质量。
除了工业排放和燃煤污染外,施工工地、拆迁工地、裸露渣土等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有效减少扬尘污染,包头市集中整治了752个相关工地,创新发展“散改集+新能源”的绿色运输模式,并构建起全市“蓝天云”智慧监管平台。
如今,包头市用实际行动证明,传统工业城市同样可以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文化与美景相“融”,炫彩交绘黄河岸
为了深入挖掘黄河独有的文化资源,包头市在黄河之畔精心打造了两大文化地标——黄河风情园与黄河大集,它们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的怀抱中。
黄河风情园以其独特的韵味,将黄河的磅礴与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漫步园中,每一处景观都诉说着黄河的故事。而黄河大集则汇聚了黄河沿岸的特色商品和民俗文化,让游客在品味美食、体验民俗风情的同时,深刻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
为活化利用黄河文化资源,包头市还精心策划推出了“黄河观凌周”活动。从抽象的文化概念到具象的景观体验,从静态的文物展示到动态的互动体验,从传统的文化传承到现代的创意演绎,包头市成功地将黄河文化资源转化为了具有影响力的景观体系和产业体系。在兼具农耕风韵与西北豪迈神韵的村落——“天下黄河第一村”画匠营子村,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农耕文化,还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生活方式,成为了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
如今,黄河景区已然成为包头市的一张亮丽“名片”。未来,包头市将一如既往地珍视大自然赋予的宁静和美好,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