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市红古区生态治理让家园变了样 |
加入时间:2025-01-01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蹇勇德 李欣瑶 石丹丹 薛砚 |
|
|
|
|
初冬时节,站在兰州市“两河口”, 一边是青海省民和县,一边是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湟水与大通河两河在此交汇。今年9月,位于“两河口”的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基本完工,一条生态长廊正式向社会开放。很快,这里就因两河交汇、水鸟云集、环境优美,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深入开展生态基底修复,打造滨河绿廊
“湟水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大通河是湟水河的一级支流。支流的水质好坏,直接影响母亲河的生态环境。”红古区海石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全胜介绍,这片区域之前是海石村的河滩地,左岸没有护堤,汛期经常被淹,久而久之变成了盐碱地、烂泥滩、垃圾坑,水生态环境差,防洪防灾压力大。
2022年开始,红古区重点组织实施了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深入开展生态基底的修复,以“黄河清源、幸福走廊”为定位,遵循“山河相依、人河相亲、城河相融”的设计理念,建设了一条开放融合、舒适通畅、安全韧性的滨河绿廊。
“这个项目总投资2.59亿元,治理面积73公顷,分两期实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护岸、生态隔离带、生态廊道等。”项目施工员张高强介绍。
“项目把红古区沿湟水河的8公里全部打通,建成了健身廊道,将生态河道融入居民的生活环境中,拓展了居民的户外活动空间。”郭全胜说。
“这片湿地与湟水河水系相互连通、相互渗透,保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不做过多的人为干预,达到了预期生态修复效果。”红古区水务局副局长杨刚介绍,通过生态修复治理,构建了生态绿网体系,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一揽子解决区域零星生活污水直排、水循环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遏制水土流失、丰富生态物种,改善了湟水、大通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
鸟类的选择,是生态环境良好的佐证。市民李明英表示,在生态廊道漫步时,能看到湿地水流清澈,水鸟翩跹、野鸭成群,昔日的烂泥滩变了模样。
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塌窝”变成美丽新农村
离开“两河口”继续前行,一大片生态林映入眼帘。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里曾煤场林立、尘土飞扬。
生在窑街、长在窑街的朱金山一有空闲就去生态林转转,窑街近年来的点滴变化,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窑街地处兰州市红古区西北部,是甘肃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明洪武年间在此建窑,后沿窑形成街巷,故名窑街。
这里因煤而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煤矿发展最兴盛时,窑街的人口达到十几万,大大小小的煤窑多达上百个,窑街也被称为“陇原第一大镇”。
这里也因煤而困。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引发地表塌陷,过度的开采使土地丧失了原有功能,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窑街也处于“矿竭城衰、破败凋零”状态。
朱金山和他的乡邻,曾经被红古其他地方的人称为“塌窝”里来的。“塌窝”就是指这一片采煤沉陷区。站在红古最繁华的街道上,“塌窝”里来的人很好辨认,因为裤腿上全是灰。
窑街转型治理迫在眉睫。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红古区为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城市。2013年,红古区政府决定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彻底治理恢复窑街生态环境。从2014年开始,这里开始了长达10年、共分为6期的生态治理工程。
“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规划面积3233亩,其中植树造林2253亩,辅助设施占地300.47亩,经过10年的建设,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已全部完成。”红古区窑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丽霞介绍,项目推进过程中,集中实施了以危房搬迁、煤场清理、道路拓建、绿化美化为重点的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并采取拆一片、绿一片的办法,及时跟进绿化美化,才有了今天的生态林区。
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不仅有效改善了窑街的基础设施,也有序推动了综合管廊、绿地公园、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了老旧小区改造、交通路网突破、沟道防洪治理、市政管网改造提升等一批短板工程,有效增强了窑街片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近年来,窑街街道借着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的东风,加快窑街片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美丽新农村。
“窑街是甘肃煤炭工业的摇篮,工业遗址众多,我们还要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片区为目标,深度挖掘开发工业旅游资源,积极引进民间资本,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动‘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转型发展。”张丽霞说。
守一方水土,护黄河安澜。今日的红古,从矿山到林田,从田野到河畔,从城区到农村,绿水青山带来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