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
加入时间:2025-01-27 来源:中国环境网 作者:胡然 向柳 伍良旭 |
|
|
|
|
随着全球进入“沸腾时代”,适应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显著上升。成都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市域内海拔落差超5000米,生态、适应、韧性始终是这座城市的重大发展课题。近年来,这座承载四川近1/4人口、1/3产值的超大城市,正面临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风险。面对挑战,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遵循“道法自然”的适应理念,创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探索山水人城和谐共生的超大城市适应路径,城市气候韧性水平稳步提升,有效支撑了“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的建设。
创新搭建气候韧性治理架构。成都将安全韧性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专章聚焦“安全韧性”,加快构建弹性适应的基础设施网络、灵敏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和数字智能的智慧运行体系。美丽成都建设战略规划、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将充分融合适应气候变化的理念和要求,系统构建防范和应对气候变化重大风险的治理框架。同时,完善城市气候立体观测系统,研发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为城市运行、市民生活、防灾减灾等提供精准预报服务。
聚力塑造“青山绿道蓝网”。成都依托自然山水骨架和脉络,推动城市空间格局实现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改变,将市域面积的1/3规划为生态空间,打造城市超级“绿心”和超大“绿环”,以空间优化增强城市韧性。构建超大城市通风廊道体系,从城市东北和西北处引入“新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污岛效应”。突出公园城市特点,以“五绿润城”“百个公园”示范行动为牵引,建成各类公园1500余个,保护城郊“川西林盘”,超9000公里天府绿道串联成网,依托岷江、沱江核心水系打造城水共生的城市蓝网空间,让生活休闲空间更具气候韧性和宜居性。
分类强化重点领域适应能力。成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构建综合管廊网络,在老城区及市政道路改扩建项目推行“小型综合管廊”和“微型管廊”,在新区新建道路项目结合干线市政廊道推行“大中型综合管廊”。制定完善轨道交通极端洪涝灾害、轨道建设工程极端天气灾害、地铁运营极端洪涝灾害等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快速熔断机制。立足能源受端城市特点,推进应急调峰、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项目建设,增强极端情况叠加下的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开展极端天气气候条件下健康信息预警,加强气候敏感性疾病监测和应对,守护市民健康安全。
作者单位:胡然、伍良旭,四川省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向柳,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四川省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智库)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