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要在细处引领、形成更多闭环
加入时间:2025-01-13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王昀
 
  自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起,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已进入第20个年头。
  
  作为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国2024年延续以往的努力,以超乎自身发展水平的成就,对全球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2024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23/24年人类发展报告》中,中国列75位;同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方案解决网络发布了《2024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中国排68位。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邀请到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专家成员、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陈锋,分享对2025年循环经济的展望。陈锋扎根ESG领域20年,曾在国务院国资委工作10多年,自2008年便参与起草了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多项影响深远的企业社会责任指导文件。
  
  澎湃新闻:2024年,有关循环经济,令您最为印象深刻的事情是?
  
  陈锋: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在天津成立,是非常有标志性的。应该说,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中央企业这个名号的份量还是比较重的。某种意义上,表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进入了国家顶层视线,并从国家层面行动起来。
  
  研究国有企业布局结构优化重组的许多案例,不难发现近年来国资系统专业化改革的逻辑。比如,中国铁塔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国家管网公司等,实际是把有公共基础设施属性的工作,或产业链的某个专业重点领域,以专门设立央企的形式来推进。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成立,背后应当筹划已久,经过充分的论证和深思熟虑。数联物流在上海成立,也是这一逻辑。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战略决策。资源循环等方面,央企难以做到亲力亲为覆盖所有链条,甚至在具体领域中,其效率也难言会超过其他企业中的佼佼者。之所以会专门设立一家央企,是国家层面意识到,很多资源已不够用,必须更加系统、科学地对一些资源和材料进行优化配置。尤其一些高端材料,需要战略性掌控起来;其他方面的资源也要更好地循环再利用。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如果不以绿色的方式发展,就会面临不可持续的危机。
  
  澎湃新闻: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成立,会对我国的绿色转型起到哪些作用?在整个国资系统层面,央国企如何更好地助力循环经济?
  
  陈锋:毋庸置疑,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对循环经济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以央企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搭起了更能凸显价值的平台。从近期成立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数联物流这两家央企的股东组成可见,有很多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方面的考虑。这意味着,供应链管理越发重要。在循环产业方面,对于有专业能力的企业,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而效率不高、处理不好的企业,就会被淘汰。这减少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可能性。
  
  整体上,由于央企在供应链中处于顶层设计的位置,可在链条上形成带动力,发挥系统集成商的风向标作用。但从供应链角度看,推进央国企进行绿色采购等,以助力循环经济,短期是比较难实现的。我们必须看到,循环经济与ESG的实质一致,都可视为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根本性工具。对央国企而言,如果只考核利润,其他只需停留在合规层面,那么就很难面向循环经济或ESG去转型。比如,企业没有动力去推进绿色采购等工作,采购的基本逻辑还是“性价比”。
  
  总体上,以往的逻辑还有很大惯性。相比之下,如今欧洲的碳市场比较成熟,有产品绿色认证的标签,消费者也愿意进行绿色消费。而我国过往是拼价格的策略,基本思路是用低价占领市场,不顾及背后的环境和社会成本。这种逻辑已不能与国际绿色发展的主流对接。当下必须转换思路。
  
  实际上,从20多年前中国刚入世起,许多外商就会来国内验厂,提出一系列生产标准。当下的绿色供应链也是同理。供应链上的很多标准,比如原材料、生产工具、工作环境、生产方式等,都要落实在具体的链条之中。
  
  具体技术层面,对应成本控制的考核方向,我们采购时考虑的是单一的价格指标,而不是绿色或其他合规指标,如碳标签等。如果要实施变革,背后需要一整套管理体系去支持。首先在战略层面就需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去改变思路。比如,让一套设备能用三十年而不是仅仅五年,对矿山有一整套包括安全、环保在内的绿色认证标准,等等。最后,国内的第三方认证难以取信,也是很大的问题。目前可以用国际主流的评级作为参考。总之,供应链采购这方面,还是任重道远。
  
  澎湃新闻: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在循环经济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又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陈锋:中国企业出海,无论央国企还是民企,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国际游戏规则来做。一味过分强调中国特色,容易被视为对契约精神的违背。实际上,我们讲“出海”时,难免有单向输出的感觉,但往更辽阔的方向去看,是中国企业在变成一家国际企业,面向世界提供产品和服务。
  
  越是国际的,就越少偏见和歧视。尤其是,需要遵循所在国家的ESG最高标准去运营,这才是世界级企业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在遇到ESG方面的挑战时,总觉得对方在为难自己。比如合规、绿色供应链、员工权益等方面,都要贯彻到在当地运营的策略中,而不是抱有侥幸心理故意绕开。风险主要就体现在这类视野的问题上。
  
  国家电网的出海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多年来,为当地节能减排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运用特高压等技术,也得到了各方积极评价。因为行业特性,电网尤其关注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也是在循环经济的方向上推进。
  
  对于生产日用品的民营企业而言,出海首要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其次是控制全周期的成本,支持长久使用,比如在系统设计方面,支持维修权的实现等。过往我们相关的意识非常欠缺。
  
  澎湃新闻:循环经济的要义,在于用服务替代产品。但以当下的增长逻辑,似乎很难往这个方向推进。如何运用ESG的框架,更好地对循环经济做出鼓励?
  
  陈锋:循环经济和ESG是不谋而合的,但很难完全对应。ESG实际可以视为一种价值观,并不以绝对利润为取向。它需要一系列政策配套的措施,促成一种良币驱逐劣币的环境,令员工、企业主和生态环境等都能因此受益。反过来,如果只谈GDP,关注生产多少产品,就相当于鼓励损坏的产品并不优先维修,而是拆解变成原材料再生产新的产品。这样的话,大家都不会愿意去做可以维修的产品,不会走向提供服务的道路。
  
  宝马和丰田等一些传统比较深厚的车企,主张车子可以用几十年,只需要在一定公里数时更换一些零件。而一些新的车企,设计理念是把车作为易耗品,其使用和更换周期类似手机等电子产品。这也带来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悖论:如果一辆车子设计寿命只有五年,生命周期结束就淘汰,其车身等质量是否值得信任?如果其声称车身等是按照使用几十年的标准设计,那五年即告淘汰,是否意味着巨大浪费?实际上,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制造业的理念。
  
  长期主义需要有一整套系统支持。人到了一定层次之后,也会有这样的意识,能够惜物爱人,不会采用破坏性的生活方式。这样,生产商可能觉得自己少卖了东西,但对人类是福祉;很多员工不必非要去生产,可以解放出来做其他服务类工作,也增加了闲暇时间,但这也需要培训和补偿的机制。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如果减少一次性塑料杯的使用,对生产企业和回收利用企业肯定都是不好的,但对整个社会是好事。那么,就要考虑如何弥补其中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导向十分重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是非常明确的信号。
  
  总之,如果不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肆意消耗资源,那么肯定不符合人类的价值取向。整个社会需要节约成本。服务代替产品是必然要发生的,但调整过程中也肯定有人受损。运用ESG的方法,可以向更为理想的状态去推进,让游戏规则更为健全,让综合价值更好的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
  
  澎湃新闻:2025年,在循环经济方面,您期待怎样的进展?
  
  陈锋:我认为,无论循环经济还是绿色转型,最核心的是碳的市场化机制。所有的游戏规则,一定要落到实际的动力上。比如,很大程度上,特斯拉靠的就是温室气体排放积分来盈利的。相比之下,油车的成本就增加了。这就是对碳排放进行市场机制的设计。
  
  包括应用处理废弃物的新技术、研发生物基新材料等,要促进企业去做循环经济的事情,就得让人看到有利可图。从公众层面,需要推进碳普惠,类似咖啡馆鼓励自带杯,购买咖啡有一定优惠等。从绿色金融的角度,可以更多支持绿色债券、推进碳汇等。又比如需要促进绿色消费。这些都要考虑更多市场化的可持续机制。
  
  以往媒体会评一些ESG的奖,但资本市场并不认可。甚至,有的企业造成了污染,ESG方面出了大事,但股价继续上涨。从投资角度看,最重要的就是发挥ESG在提升资本市场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让资本市场能够认可ESG的真实价值,通过资源配置的功能促进ESG的发展。
  
  新的一年,希望中国能多向欧盟学习一些成熟的经验。他们历史上有过诸多经验教训,又直接面对气候变暖的压力,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有益探索。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书画/摄影 节约大舞台  
 
  书刊/杂志 诗词/歌赋  
 
热门会展 展会亮点
BOE(京东方)绿色低碳显示生态
全球绿色航运大会在海南举行
2025江苏绿色低碳建筑国际博览
2024年亚洲可持续能源技术展开
 
Copyright 2005 ©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注册商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宣部表彰全国节约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