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须厘清权责、创新方式
加入时间:2025-01-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银喜 王强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把基层工作的复杂和不容易说得明明白白。基层干部在一线用心落实政策、为老百姓服务,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然而近年来,基层干部群体中不少人感觉自己被形式主义之风束缚了手脚,身上的包袱越来越重,迫切希望减负。
  
  不少地方把减负这件事落到了实处,让基层工作有了新变化。比如,有的会议设置了计时器,规定发言时间,要求大家说话实实在在,别整没用的空话、套话。这样一来,会议效率肉眼可见提高了,长而无聊的会也变少了。有的地方文件变少了,也大多写得简短、实在。还有的地方,考核体系变得更加精简精准、科学合理,真正做到了“考核有感、过程无感”,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实际工作上。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步。现实中,基层承接了太多不该承接的任务,严重影响到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只有实实在在地减负,彻底纠治形式主义,才能让基层干部工作更有效率,干事更有奔头和劲头,最终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最关键的就是把权责厘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提出要规范基层的权责,列好职责清单,规范工作流程。近来,各地都在积极行动,想办法给基层减掉不必要的负担,让基层干部多干实事。就拿江苏宿迁市来说,2024年当地列出了乡镇(街道)责任事项清单,平均下来基本履职的事127项,配合干的事71项,上级部门“收回去”的事有55项。这么一来,乡镇(街道)该干啥、不该干啥清楚明了,县和乡的权责关系也理顺了,基层干部从不必要的工作里解脱出来,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如此举措真正为基层干部减了负。
  
  为了解决为基层减负问题,各地都在琢磨新的治理办法。在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效果显著。基层碰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吹哨”,相关部门马上就会来帮忙,一起想办法解决。以前,部门之间各干各的,现在通过这个办法,大家相互协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比如,朝阳区某老旧小区私搭乱建、环境脏乱问题突出,居民意见很大。在听到街道办事处的“哨声”后,城管、住建、环保等部门立马行动,协力整治。没过多长时间,小区环境变好了,居民住得更舒心了。遵循“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的逻辑,不少地方也演绎出自己的“定制版”做法。比如,上海就探索搭建了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基层工作人员发现问题后,用手机App上报,相关部门能马上收到消息并进行处理,让基层治理更智能、更科学,也减轻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为让“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充分发挥实效,湖北还建立完善了相应的考核制度,响应慢、欠认真的部门或将被问责。如此一来,基层治理更顺畅、更高效,基层干部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减负成效。
  
  给基层减负,需要持续推进创新,探索更多破解之道。浙江上线“AI社工”,它能把各种基层工作整合起来,帮社区工作者承担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比如信息录入、日常问答等,成为他们24小时在线的得力小助手。湖北实行的“一套表”也不无启发。以前,基层干部要给不同部门报送很多重复的数据,既费时又易出错。而今,实行“一套表”后,基层干部只需报送需要更新、修改的数据,工作量骤减60%以上,从而有更多时间深入群众。
  
  给基层减负,关键得落在基层,坚持严宽结合、激励为主的原则,让基层干部有干劲、有激情。要给基层干部“松绑”,把资源、精力都集中在关键领域,真正发挥作用并实现自身价值。
  
  给基层减负,不是说让基层干部少担责,而是要让他们把心思更多用在干实事上,不被形式主义的内容所限制和束缚。除了创新工作方法,重视基层、关心基层,还要从政治待遇、工作环境、心理关怀等方面关注基层干部的需求,关心他们的成长,为增强群众获得感、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注入更多动能。唯此,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有更坚实的支撑。
  
  (作者:刘银喜、王强,分别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数字政府与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后)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书画/摄影 节约大舞台  
 
  书刊/杂志 诗词/歌赋  
 
热门会展 展会亮点
BOE(京东方)绿色低碳显示生态
全球绿色航运大会在海南举行
2025江苏绿色低碳建筑国际博览
2024年亚洲可持续能源技术展开
 
Copyright 2005 ©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注册商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宣部表彰全国节约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